2013年5月28日 星期二

儒家經典與文明



儒家經典是東亞文明圈內知識分子共同研讀的典籍,歷代儒者對經典提出各種解釋。試在儒家經典中任舉一部經典或經典中之一章,分析歷代儒者之解釋,並討論經典解釋之變化的思想背景與理論涵義。

王陽明在〈尊經閣記〉中說:
六經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陰陽消息者也;《書》也者,志吾心之紀綱政事者也;《詩》也者,志吾心之歌詠性情者也;《禮》也者,志吾心之條理節文者也;《樂》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春秋》也者,志吾心之誠偽邪正者也。君子之於六經也,求之吾心之陰陽消息而時行焉,所以尊《易》也;求之吾心之紀綱政事而時施焉,所以尊《書》也;求之吾心之歌詠性情而時發焉,所以尊《詩》也;求之吾心之條理節文而時著焉。所以尊《禮》也;求之吾心之欣喜和平而時生焉,所以尊《樂》也;求之吾心之誠偽邪正而時辯焉,所以尊《春秋》也。
您能否同意上述說法?為什麼?試以己見析論之。

孔子稱讚管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憲問.17〉) 孟子則極力斥管仲、晏子之事功,對弟子將自己比之於管仲而感到羞恥,因管仲「以其君霸」,非以仁義為其君謀(〈公孫丑上.1〉)。到了宋代朱熹(1130-1200)站在孟子立場,認為管仲只是具有「仁之功」,但未為「仁人」,他說:
一事之仁也是仁,全體之仁也是仁,仁及一家也是仁,仁及一國也是仁,仁及天下也是仁,只是仁及一家者只是仁之小者,仁及天下者是仁之大者,如孔子稱管仲之仁亦是仁,只是仁之功。(《朱子語類》,卷三十三)
孟子與朱熹的王霸論辨激起後儒相當大的爭議,如日本德川學者松村九山(1743-1832)著有〈管仲孟子論〉,有如下與朱熹有鮮明的不同論調:
夫仁之功夫不同,堯舜自有堯舜之仁,湯武自有湯武之仁,伊周自有伊周之仁,管仲自有管仲之仁,比而同之,豈不詭哉!夫管仲所謂善人也,不踐跡,亦不入室,雖先王之制不必從焉,隨時而變,應俗以化,非聖人而自作,何屑屑從事於學者之務哉!故奢而失禮,亦不害其仁也。
以上管仲是否為仁者之辨的資料,請分析(1)孟子王霸之辨的理論基礎,以及(2)何以朱熹堅持管仲「只是仁之功」,未必為「仁人」? 而朱熹此論何以得不到日本學者松村九山的認可? (25分)
湯武革命論自古以來即為知識份子爭議的課題,以下三段分別是戰國孟子、北宋張九成(1092-1159)及日本德川時代伊東藍田(1733-1809)的湯武論,請從時代脈絡與君臣人倫觀的角度,嘗試分析其立論的基礎並加以評論之。
1. 《孟子.梁惠王下》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2.〔宋〕張九成:《孟子傳》
余讀此章,誦孟子之對,毛髮森聳,何其勁厲如此哉?及思子貢之說曰: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何其忠恕若此哉?夫孔門之恕紂如此,而孟子直以一夫名之,不復以君臣論,其可怪也。
3.  [德川]伊東藍田:〈辨湯武非放伐論上〉
湯武,非放伐也。湯武者,孰謂?謂成湯周武也。何言乎非放伐?篡弑也。湯武,聖人也。曷為篡弑?篡弑也,臣殺君之謂弑,下奪上之謂篡。尺地莫非王土也,一民莫非王臣也。成湯,夏后氏之諸侯。周武,商之西伯之子也。雖聖,然臣也。桀紂雖失道,天子也。夷齊扣馬語,可以見也。故成湯,假上帝誓師,既勝夏,維有慙德。周武載文王木主,自稱大子以伐殷,示不敢自專。則雖湯武,亦心知其為篡弑矣。然則古之賢聖夷齊外,皆弗篡弑之者何?大諱也。其大諱奈何?伊尹,臣也。周公,弟也、 臣也。孔子,陪臣也。三聖者大諱其所大諱也。孔子作《春秋》,為周、魯諱篡弑及大惡,是也。
請在儒家經典中任擇一部,析論其核心價值理念及其在東亞文明圈之轉折變化。

孟子有所謂「知言養氣」說,請分析此說之理論基礎及其工夫論之內涵。

《大學》有「格物、致知」之說,朱熹與王陽明各自有何解釋?試評論二人解釋之優劣。

孟子認為人生有三種快樂勝過「王天下」的,就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試說明其理。

當代文化思潮


何謂「文化」(culture)?何謂「文明」(civilization)?請從十九世紀以來概念史的發展過程,說明有無區分此二概念之實質內涵的必要後,再加以定義。說明時請至少引用一位你()所熟知的理論家的理論觀點作為依據,並嘗試加以評論。 

派森思(Talcott Parsons)和傅柯(Michel Foucault)就文化與社會整合之間的關係分別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請就二者中選擇一位妳()所熟知的作者,利用其本身所提出的核心概念與方法論取向,說明其理論觀點後加以評論。

今天的全球社會是一個跨國的社會空間,文化概念也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德國社會學家貝克(U. Beck)說「非洲不是大陸,而是一個概念」,試解釋其意義。

在當代的流行與消費文化中,法國社會學家布爾狄厄(P. Bourdieu)有非常精闢的見解。他的基本理論可以敘述如下—社會經驗不只反映了一個人的社經位置,一個人在文化上所學習到的東西會受身居同等階級之人民品味與日常活動的影響,但卻不會受其限制。試解釋其意義。

當代政治學家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展望後冷戰時代之世局,曾提出所謂「文明衝突論」。試簡述杭氏學說之要旨,並就己見析論其短長優劣。

最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文化思潮相激相盪,多元多樣,試擇其主流思潮加以論述,並分析其可能之發展。

法蘭克福學派抨擊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大搞「文化工業」,把文化商品化、資本化、物化。由此該學派被冠以文化批判,或稱批判社會學。從霍克海默、阿朵諾到哈伯瑪斯都對資本主義制度下的文化大肆批評,請加以析述。

英國文化研究(British Cultural Studies)成為考察文化現象影響重大的學派。其重要成為考察文化現象影響重大的學派。其重要人物Richard Hogart,Raymond Williams Stuart人物Richard Hogart, Raymond Williams Suart Hall都有特出的理論,引起學界的矚目。Hall 有關大眾媒體文本的研究,形成了伯明罕學派,對政治意識(特別是柴契爾主義Thatcherism)的批評,尤具震撼力,請加論述與批評